渡過寒冬的方式是合作行為而非進化論(上)

jason huang
素球少女組
Published in
3 min readMar 21, 2020

--

隨著疫情持續在世界各國擴散,觀察到許多人對於歐洲數國的佛系防疫討論或嘲諷時常圍繞一個理論 — 達爾文進化論,不禁想起數月前在美國科學雜誌 Nautilus 看到的文章 Survival of the Friendliest。內文以科學研究的發現,述說物種間的演化並非全然是所謂「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競爭模式。雖然有關注科學知識的應該都知道達爾文進化論的不足,但這樣深根蒂固的概念早就深入社會文化。希望大家能藉此知道「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不完整,對於不同國家、群體或團隊能有更多元的看法,並在民族主義氾濫的同時,提供我們對於社會以至於自身的反思。

source: New York Times

進化論的一個重點是演化,不過文章中提到演化除了惡劣環境中的競爭,其實還有創造緩和環境的合作。看似衝突的兩件事的重點正是基因突變,因為在較 peace 的環境中讓突變更容易發生,加速了演化的可能,而此文章也就是著重於合作環境對於演化的重要性。

想到生存,我們往往連想到狩獵等等的血腥畫面,但到底如何評估物種的適存度?其實答案比想像的複雜許多,甚至可以說是一個多維度的各種參數,包含在既定環境下的繁殖力、新陳代謝和優勢等等。

但當去除環境因素,像是天敵數量的減少,科學家發現同一物種之間的行為也能降低競爭程度。在一個近期的研究中,他們研究老鼠的一個最簡單的行為:抱團取暖。科學家模擬一群客製了不同程度的個人主義的老鼠,也就是說一部份的老鼠比較獨來獨往,另一部份則是較傾向團體行動。可想而知,當溫度降低時,孤獨派的生存機會較低;抱團派則因為製造了緩和的環境,讓突變得以發生,創造更多元的基因的同時也就減少整體滅絕的機會。

他們認為這樣的抱團取暖組成了超級有機體(super organism),讓老鼠在不需演化成更大的生物就能獲得類似的效益,讓每個個體有更多的可能性。

source: The Guardian

在另一項針對4千種鳥類繁殖策略的研究中,他們發現在惡劣環境中常見的合作生殖(cooperative-breeding),並非以往大家所預設:先有惡劣環境才演化出合作行為,而是原本就有合作行為的物種,更有可能在惡劣環境中存活。換句話說:

嚴酷的環境並沒有推動行為的發展,倒是行為使我們得以在嚴酷的環境下拓展。
The harsh environment didn’t drive the evolution of the behaviors — the behaviors enabled the colonization of harsh environments.

在近期的新聞中,雖然不泛各種激烈競爭的口吻,不過在早就擁有合作行為的人類中,我們也看到這樣的特性在各界展現:

我們都知道疫情會過去,對立和仇恨會留下,但我們也該記得那些站在身邊,肩並肩、攜手合作,經歷當下寒冬的人們。

*同時發佈於 Matters

--

--

jason huang
素球少女組

生於臺北,後天港仔;科技創新學徒,人文傳教士 👋🏼 j450nhu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