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IT Digital Master School HCID 選校指南

jason huang
11 min readDec 25, 2020

還記得去年申請學校時因為 Europe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EIT) 資訊較少,承蒙 Ben 的文章又約他出來喝咖啡才大抵將 EIT Digital 的 HCID 學程列為志願中的最優選之一。然而像是各校的專長或是教學重點,自己和許多同學也是在入學後透過交流和介紹才有更多認識,甚至在比較熟的同系同學當中包含自己,就有1/3在前陣子提出更改 exit school 的申請,因此在申請季擠出時間,將目前手邊的各校資料整理分享,讓大家比較不會有要申請更改的煩憂。對於 EIT 還不太了解的可以先閱讀 Ben 的文章,此篇就不多重複並專注在 HCID 各校的介紹和個人在選校上的分析。

自己目前是2020入學 entry school 在 KTH 皇家理工學院,原訂 exit school 為 TU Berlin,但申請更改至 University of Trento,至於換校方式等等會在之後簡述。

依照個人掌握的資訊,entry 和 exit school 的選擇都會影響申請的結果,可以想像成同時申請兩間學校,不過各自的影響程度仍是個謎就是了。撇除比較特殊的米蘭理工大學(只有 entry)、TU Berlin 和 University of Trento(都只有 exit),KTH 皇家理工學院和 Aalto University 兩間是比較熱門的選項。

Entry School

EIT Digital 官網敘述的類似,entry school 的必修課程各校都是以 HCI 相關基礎為主,主要大概都涵蓋設計理論、實作 projects 和 protoyping 等;至於選修課程雖然反映出各校的 specialisation,但通常都有蠻廣的課程可以選擇,也就不一定要跟著走。先前提到的米蘭理工大學則是例外,課程會有更多 CS 相關的內容,對於這方面的入學要求也就更高。

Exit School

這部份相信許多人和自己當初一樣最難抉擇,又攸關論文和實習,剛好在 kick-off 有存各校介紹,就把重點資訊依照 EIT Digital 官網的順序放上,有需要的歡迎聯絡我索取完整的資料。

Aalto University - Computational Interaction

北歐最著名的大學之一,正如其 specialisation 的名稱,exit 會有較多 CS 相關 data 為主的課程,包含機器學習、AI 互動、數據驅動設計等等的主題,個人會用以數據為主或前提的互動設計來做註解。

雖然必修的 Machine Learning with Python 應該會嚇跑一些人,但選修還是有像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User Research, Advanced Topics in User Interfaces 比較軟的課程可以選擇。最後,一些學校介紹的論文主題大概列幾個如下:

KTH 皇家理工學院 - Physical Interaction Design and Realization

北歐另一所負有盛名和歷史的大學,有別於去年的 Mobile and Ubiquitous Interaction,今年的 specialisation 因為團隊異動而更改。課程中通常 CS 只會是一部份,但需要嘗試軟體和硬體的結合,會和工業設計有些相關,也更著墨於人的各種感官,可以說是專注在軟硬體整合上的互動設計

選修中仍然有去年著重的 Developing Mobile Applications,也有比較 CS 的 Ubiquitous Computing, Sensor Based Systems, Mobile Networks and Services 等等,另外因為學校有偏向新媒體的 Interactive Media Technology 學程,許多他們的課程都有機會被 approve 當選修。最後提供幾個學校介紹的論文主題:

Paris-Saclay University - Situated Interaction

最近剛從 Paris-Sud University 更名,是以數理聞名的綜合大學,雖然常自嘲不在巴黎(在近郊),但照片看起來非常現代且華麗。其 specialisation 更注重在互動上的 context,可能可以理解成脈絡或使用情境,會有基礎的 CS 課程但更多關於新媒體的沈浸式互動設計

因為強調互動的 context,選修也就有像 Mixed Reality and Tangible Interaction、Advanced Immersive Interaction 和其他與遊戲有關的課程。提到新媒體,學校雖然沒什麼介紹論文主題,但就很合理的強調 projects 的展覽,大概看一下之前學生的作品就能更清楚學校的方向。

University of Twente - Intelligent Systems

身為荷蘭4TU的成員,雖然知名度和地理位置較不及 Delft 和 Eindhoven,但毫無疑問是荷蘭頂尖的理工大學。其 specialisation 也相當理工,是唯一名稱沒有 interaction 的,但十分專精於機器學習和數據等 CS 領域,可以說是智能體的互動設計

雖然和 Aalto University 看似相近,但提供更深的課程像是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Data Science, Deep Learning,適合對此領域想專精的人修讀。雖然學校沒介紹論文主題,但可以參照學校 Interaction Technology 的資料,畢竟屆時畢業證書上是寫此學程。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Madrid - Accessible and Adaptive Interaction

西班牙最大也最久的理工大學,亦是該國頂尖的學校之一。其 specialisation 專注於包容更多使用者的通用設計,因此和醫療產業有更多連結,算是強調包容性、輔助性和適應性的通用互動設計

課程上 CS 只是工具,必修則是所有學校中選最滿的一間,像是 Accessible Design of Interactive System, Adaptive Systems, Assistive Products,選修則只有一門可選,對此領域有興趣的可以好好考慮。雖然學校沒介紹論文主題,但從做論文和實習的地方來看,除了公司和研究機構,多了像是 Servicio Madrileño de Salud 等醫療機構,能大略知悉研究方向。

TU Berlin - Multimodal Interaction

柏林唯一的理工大學,也是德國最國際化和著名的大學之一。其 specialisation 注重各感官的互動設計和體驗融合,因此會觸及影像、會話甚至生物等領域,但幾乎都包含 CS 或數學相關知識的運用,為多通道的互動設計

課程中必修僅有一門 Speech Signal Processing and Speech Technology,選修則是有其他感官課程像是 Digital Image Processing, Communication Acoustics, Biometric Indentification & Verification。最後論文主題學校僅提供了一個 Comparing the User Experience between Virtual and Augmented Reality Environments 供參考。

雖然是各校當中最頂尖之一的院校,也常是熱門的選項,但因為德國學制較晚,再加上據說和教授溝通論文主題十分耗時,多數 exit 的學生都會延畢,短至數月,長至一年,在網路上也有許多相關討論。雖然說延畢依照聽到的消息是僅需要付學校的註冊費,但在畢業時間上有考量和安排的,可能就要自行評估風險了。

University of Trento - Cognitive Interaction

義大利較年輕但發展迅速的綜合大學,其中有著義大利最頂尖的認知科學學院。其 specialisation 也就專注於心理、行為和神經相關領域,算是 CS 較少的認知互動設計

專業課程中全為選修,有比較特殊的 Mind-Brain Interaction and Cognitive Constraints 也有 Social Interaction 和 Multisensory Interactive Systems。因為觸及心理、行為和神經,一些課程課綱看起來會有一定份量的閱讀。雖然學校沒提供論文主題,但提供了幾個方向像是 Social Innovation, Active Ageing Technology, Multisensory Interactive Systems 等等。

選校分析

HCID 學程因為是跨領域的結合,各校多多少少會傾向某個領域,這也是在介紹中會一直提到 CS 的原因。這邊就以個人對各校方向的理解將其排入數理和人文之間的光譜中。

[數理] University of Twente ≥ TU Berlin > Aalto University ≥ KTH 皇家理工學院 ≥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Madrid ≒ Paris-Saclay University > University of Trento [人文]

在這樣的定位下,雖然 HCID 學程要求一定程度的 CS 背景或經驗,但目前的同學也有少數是在寫程式上比較初階的,所以對程式沒那麼有興趣或自信的可以從 Aalto 到 Trento 的區間去選擇;相反的,想接觸或實作更多程式的可能就可以不用考慮 Trento。

另外一個選校的考量會是領域方面,有興趣往機器學習、數據科學甚至人工智慧的可以考慮 Twente 和 Aalto,對多媒體或新媒體有興趣的則可以看看 Berlin、KTH 和 Paris,醫療產業和心理學則各自對應到 Madrid 和 Trento。

最後一個考量應該會在找論文實習和往後工作的難易度,以個人的了解,多數國家都能在畢業後有數月到一年的簽證,也就是說可以在 entry 和 exit 的兩個國家找論文實習和工作。在不會英文以外的歐洲語言和就業市場情況,Twente 到 KTH 之間的四個國家都算是會比較容易,Madrid 到 Trento 之間的三個國家就相較難一些,所以如果已經選擇前面四所之一作為 entry 或 exit,另一所的選擇就可以不用考量這個因素了。

Exit School 更改

前面提到自己原訂 exit school 為 TU Berlin,但申請更改至 University of Trento,其原因正是延畢風險和在學校介紹後對內容的興趣不符。然而,在 entry 年的10、11月可以經由 EIT Digital 的系統提出更改申請,不過通常此時熱門的學校都已經比較滿,可以在決定前先寄信給各校的負責人去了解一下,像是一位同學寄信給 Aalto 就收到目前沒空缺但仍可嘗試的回覆。另外,像是 KTH 皇家理工學院有和 EIT Digital 一樣的學程,但就不會去另一個地方,對於自己目前的情況來說也是一個選擇,不過就必須重跑一次申請學校的程序和資料準備。

商業課程

最後補充 EIT Digital 的 HCID 學程和其他 EIT Digital 學程一樣都強調對商業相關知識的重要性,因此不管在哪都需要上 Innovation & Entrepreneurship (I&E) 的課程,但各校有些許差異,可以在 EIT Digital 官網查詢。

雖然這應該不是會影響許多人選校的因素,但自己目前一學期下來是覺得蠻有趣和有益的課程。以 KTH 皇家理工學院來說,I&E 的上課內容雖然很多時候就是在跟教授和同學聊天,但作業是以訓練資料整理、分析和提 ideas 為主的各種寫作,另外也有像是 case study 的練習。以 HCID 來說,這類的課程有助於對於產品營利方式或商業模式的了解和思考,對於想往PM等角色前進的人會有所受益;對 UI/UX 或新媒體有興趣的人來說,個人覺得當做通識課程來上對於設計也會有所幫助。

最後還是附上一點點心得,雖然受到疫情影響,個人對於 KTH 皇家理工學院的課程內容和教學方式都覺得沒什麼好挑惕的,但時間上算是相當緊湊也要做好沒有寒假的準備。EIT Digital 方面則時相對無感,kick-off 轉為線上後活動也就比較無趣,不過有額外的創業或競賽資源可以善加運用。

若有相關問題或要索取資料,歡迎隨時 FB 聯繫我,最後祝大家聖誕快樂,終結荒謬且漫長的2020(笑~

--

--

jason huang

生於臺北,後天港仔;科技創新學徒,人文傳教士 👋🏼 j450nhuang.com